育种规律|全球短讯

个人图书馆-洋溢九洲   2023-06-18 17:26:03

我个人认为,找育种规律,找组配规律、选择规律要比琢磨什么方式方法更关键,哪怕就是一点点规律性的东西被找到也行。有了一些规律,同样还是小麦育种,我们就可以按照“规律”去“照方抓药”了,如此相对于继续的“碰”来说,育种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育种过程中的很多研究、总结,我觉得也都是在寻找规律。

一组配或资源利用 近些年我们发现,在河南,周麦16好使,周麦16的后裔品种大都也好使;在河北山东,鲁麦14好使,鲁麦14的后裔品种包括济麦22在内也或更好使!而这些“好使”,它们可能又都“聚集”在了“1B1R”的大背景上,甚至这个“背景”还含盖了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的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非常不错的“丰抗号”类,它也含盖了后来李彰明老师的“京411”,及今天的中麦175等。


(资料图片)

对,这就是好资源在育种中的魅力。

当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早前的“1B1R”代表品种资源——洛夫林10、洛夫林13、18、24,还有高加索、斯达台和与8425B同类的山前麦在产量性状上的表现时,我们就会发现,利用这些东西不出品种才怪!

优(高产)×优(高产)后,再考虑能否互补、是否有互补;一个目标性状突出的亲本,只要基本的产量没有,最终可能什么也没用,除非当控制这个目标性状的基因较明确后利用“转”、或连续回交等。

这应该就是规律。

但问题出现了,就是说,这些规律的发现,有“马后炮”的嫌疑——这些资源在没被人们用之前有谁知道它们的“好使”?或别人用了,知道好用,但没说、或没有总结,更或是当那些组合都被人为进行了“修饰”以后,这些规律也就相当于没有了,或会延迟被发现。

所以,小麦育种中又有了“干自己的事儿,盯着别人的事儿”的说法。

“盯着别人的事儿”,其意思就是要及早发现“有苗头”的资源,及早的利用。河南周口农科院在数年前的大量优良“周麦”系列品种育成与他们较早的发现、利用和不断滚动利用、发现有关。

最近我看到,倪中福他们将一些有高产基因或因素的品种、材料公布了出来,这很厉害!估计这是一个开始,用不了太多的时间,他们会将这些弄得更深入、涉及的品种更多更细化……这就是规律啊!有了这样的规律,育种人做事儿就好“下手了”。

二选择或选择方法选择和选择方法上规律性的东西出现较早并且也较为明确。譬如,在几十年前,中国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组的张树臻先生就将后代选择的一些规律告诉了我们,她说,F2代单株产量高不说明以后各世代产量也高(所以,没必要和F2的单株产量较劲儿);F3的产量水平,基本代表了以后各世代的产量水平(这个一定要较劲儿了);F4,应该在好的组合中选择好的系统群,再在好的系统群中选择好的单株或单穗(没必要每个系、系统都留一两株);在涉及育种环境时,张先生还说,环境可以塑造未来品种或类型的走向(也就是说,您好点播,适合宽松条件的类型就会表现的好,就会被您选中)……

今年春天,臧书江老师:从产量育种目标来说,F2群体产量水平代表了这个群体中个体产量水平的高低。选择F2小区产量高的组合,从中选择到高产的品种概率更大。

臧老师说的这些,与张爱民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给我们讲的国外洋人育种家们的一些做法对上了——一些洋人育种家的F2代到F6或F7代都不选择单株或单穗,只将它们混杂种植进行连续的小区产量比较,过程中总是淘汰一定数额产量低的“末位”组合(群体),当世代中个体基因纯度达到99%(八代)以上时,选择一次单株或单穗……

关于这些,有几个组合我们可以将其拿来说明一下——

农大3338/S180这个组合的F2代丰产性就特别好,这个组合我们育成了四个品种,其中有在生产上表现很不错的品种;农大5181这个组合在F2时,丰产性很好,感觉都有点“乱”了,在大区中不好选择单穗或单株,最终选择19个单穗,却也育成了4个品种。

另外一个相反的例子组合为:矮抗58/01-35(01-35是田继春老师提供的大穗大粒材料)。这个组合的F2代于2007年前后在河南漯河种植,整体没有丰产性,但每个个体都表现不错(很好选择单株),当时很是招人待见,但努力了半天、保留的半天,还是什么都没有留下——F2代最容易选择到漂亮单株的组合,后来但大都都没戏了,不论我们对它们多好!

依据上述这些或我们感觉上的一些,我们认为,小麦育种应该还是有点规律可循了,一些规律即使是不算太明确,但隐隐约约也在育种人的感觉中有了些影子。这些“影子”还都得通过育种人和相关更多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将其细致化或具体化,令它们形成实实在在的规律!由此,它将使得小麦育种“碰”的成分越来越少,设计的效果越来越明显。